为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增砖添瓦(锚定“两个确保” 交上出彩答卷)
——访河南理工大学校长杨小林
《河南日报》(2021年11月10日 第09版)
□本报记者 史晓琪
创办全国第一个应急管理类本科专业,编写我国第一套完整的应急管理教材,河南理工大学在长期坚持服务能源行业的基础上,已形成具有特色的安全、地矿学科优势。
跻身河南高校“双一流”创建第二梯队,怎样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,进一步增强服务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?近日,本报记者专访河南理工大学校长杨小林。
“河南理工大学作为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,在工科学科建设上具有独特优势。争创国家一流学科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类评价,是全省高校唯一的A类学科;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、河南省首批特色学科,学校已成为省内引领、国内前列、国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创新基地。”杨小林说。
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聚焦煤矿重大事故零发生、瓦斯零排放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三大任务,致力于解决煤炭安全生产与清洁利用、煤层(页岩)气高效开发等领域关键技术难题,在能源安全和高效生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,近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。
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聚焦时空信息获取、自然资源监管决策、数字河南建设等重大需求,开展了北斗导航、卫星遥感、智慧城市建设等研究,创立了“天—空—地”时空信息协同处理体系,研制的数字航空影像获取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,成为我国基础测绘和国土调查的主力装备,参建的北斗(河南)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国内领先。
“学校将瞄准世界一流学科这一目标,进行新一轮综合改革,大力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。”杨小林说,学校已经明确了下一步的5个着力点。
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、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领域高地,聚集优势学科资源,构建国家一流学科创建体系;提升优势工科与特色理科协同发展的能力,组建交叉学科研究团队,承担一流课题,支撑传统行业转型升级;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优势特色学科融合发展;到2025年,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力争达到世界一流学科水平。
优化调整学科结构。围绕学科前沿和未来产业重点方向,培育人工智能、先进制造、储能技术、大数据、减污降碳等领域新兴学科;重点发展传承弘扬黄河文化、太极文化等人文社科领域学科;着力培育乡村振兴、健康养老等服务领域新兴学科。建立分类指导、定期评估、动态调整机制,对各级各类学科开展定期评估和调整。
探索学部制改革试点。围绕学科调整与拓展,探索与创建国家一流学科体系相适应的学部制改革。科学划分学部与学院的功能、权限,发挥学部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、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协同作用,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撑作用。
服务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。围绕国家和河南发展的核心目标,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,加大对服务河南产业发展主干学科的支持力度,着力突破前沿理论、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难题。在建好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上,集全校之力支持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。组建时空大数据中心,积极参与嵩山实验室建设。
改革学科资源配置机制。针对资源配置、使用中存在的分散、重复、低效等问题,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学科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;实施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在国内外遴选高水平专家担任学科、研究方向带头人,确保责、权、利相统一,激发干事创业活力。
“河南提出新增1—2所‘双一流’高校的目标让我们备受鼓舞,我们将以创建‘双一流’学科为契机提升整体办学水平,为河南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增砖添瓦。”杨小林说。